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公妇仑乱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对白刺激的老熟女露脸

加入收藏 |
更多>>

企业视频

更多>>

重要通知

精准扶贫得人心  感恩帮扶送锦[03-04]
关于招聘岭东泵站水泵工的通知[07-20]
吉尔吉斯凯奇-恰拉特公司用工信[07-11]
西藏华泰龙公司用工信息[06-30]
贵州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06-19]
招聘启事[06-19]
关于对自愿从事井下一线工作员[06-19]
廉政公益广告[11-27]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镇
邮编:132411
电话:0432-66742108
传真:0432-66742144
邮箱:jpgbgs@163.com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经研网
中国黄金协会
第二篇 韩氏家族统治时期(1845-1931)

【上部 第二篇】第二章 与清廷关系及韩家的统治和管理(1854年起)(10-15)

2011/5/23 9:10:02 【字体:

第十节 古稀韩宪宗的持家及少年韩登举剿匪

 

 

    光绪元年(1875年)韩宪宗七十大寿,大宴三天。古稀庆寿,热闹非凡。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韩宪宗“容貌魁伟,身长6尺,身体肥壮,体重200斤,有怪力,可以轻易举起5斗即200斤的粮食。红脸方额,长胡须硬如针,洗脸时胡须在水中直立,头大,外眦向上,耳成轮形大而厚实,声音极其宏亮”。

    韩宪宗进入古稀之年,还在为韩家的家业奔波。

18801123,三品大员、钦差大臣吴大澂单骑入山,微服私访后,檄令韩宪宗为“南山练总”,并奉旨赏给韩宪宗五品顶戴,同时,再次对夹皮沟金矿“明章封禁”。韩宪宗正式归顺了朝廷。

    韩宪宗在任“南山练总”以后,公开招募壮丁,在原有武装 —— 乡勇的基础上,组建、扩大他的私人军队。这支军队大约一千三、四百人,主要驻扎在地窨子和桦树林子本部和夹皮沟、金银壁、古洞河、帽儿山、梨子沟、棒锤沟、那尔轰七个会房。这支军队成为韩宪宗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从韩宪宗的一生来看,经历了由民为“匪”,由“匪”为官的过程,一辈子活得是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既然成了朝廷的命官,就要管所辖地区的政事。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十九日(417),吉林将军铭安发布驱逐夹皮沟一带流民一月内出沟告示,谕饬桦树林子五品顶戴勇目韩宪宗给限驱逐:

    “为晓谕事照得夹皮沟一带本为产金之薮,无业游民慕利争趋,愈聚愈众。虽叠经派队查拿,难保不散而复聚。殊不知偷挖金砂一经被获到官,即应问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如聚伙众多,另有为匪情事,则罪应立斩。例禁煌煌,岂容稍有干犯。况现在吉省东城南冈地方闲荒甚多,委员在彼设局招户承领。该游民等正可前往认垦,各谋生路,何苦潜匿深山,作此犯法违条之事!除谕饬桦树林子五品顶戴勇目韩效忠给限驱逐外,诚恐各游民执迷不悟,重犯科条。本将军,副都统,帮办于心有所不忍,全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夹皮沟一带游民人等知悉:尔等虽系无业游民来此觅食,亦各具有天良,务当属遵禁令。于一月限内即行搬移出沟,分赴各处领地谋生,毋再聚众偷挖金砂,致干重典。如抗违,即系无吞顽民,尔时大兵到彼搜山,定行一并剿除,决不稍从宽贷。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又谕勇目韩效忠将夹皮沟一带挖金人夫一月内全行驱遣出山领地谋生:

    “谕五品顶戴目韩效忠知悉。照得夹皮沟一带本为产金之区,前经叠次驱逐,总未绝根株,该勇目且有派人在彼管事情,以故通饬严拿,现在奏蒙天恩准予自新,赏给顶戴,在该勇目力图自效,断无虑复蹈故辙,特恐利之所在,为众争趋,难保无零星金匪潜入偷挖,自应勒限驱除,以免复滋事端。谕到后,仰该勇目于一月内即将夹皮沟一带挖金人夫全行驱遣出山。日下敖东城南冈等处出放荒地,即令该人夫往彼领地谋生,何苦犯法违条,甘罹重辟,务须剀切劝谕,毋贪得无厌 内潜匿。该勇目,发敢阳奉阴违,营私牟利,定当谕旨严拿重惩,决不宽贷,懔之切切。特该左谕,五品顶戴勇目韩效忠遵此。”

    虽然朝廷下旨明令封禁夹皮沟金矿,但那只不过是一个陪衬的行文。于是,韩宪宗一面为官一方,执行官府的命令奉命驱逐流民及象征性地驱逐金匪,一面继续经营自己的金矿。

在韩宪宗的经营下,金矿有了继续发展。但岁月不饶人,到了1885年旧历七月十三日,韩宪宗患黄疸病过世,终年80岁。

    此时的韩家,第二代有韩宪宗的独子韩寿文,韩庆琮的两个儿子韩寿德、韩寿祥。按照封建时代的继承方式及韩宪宗立下的继承人,韩寿文继承韩家大业。韩寿文,字殿臣,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门仓三能所著《北满金矿资源》中说他幼时体质较弱,只读过三四年书,性情忠厚,一生清闲,凡事不理,被称为享清福的老成之人。在韩寿文执掌家业的时候,韩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采板庙子河西岸的砂金,延续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停采。光绪十五年(1889年)左右,韩家在苇沙河口子一带采淘砂金,数年后采完。同时韩家先后将韩、姚两家分界线“韩

 

 

 

 

姚沟”以东的大沙河、小沙河、古洞河、热闹街、娘娘库等大片土地接管过来,并在大沙河、古洞河、热闹街增设会房,这是韩寿文一生中最大的成绩。韩家扩大了其统治领域和势力范围。但因韩寿文管理不善,夹皮沟金矿损失很大。韩宪宗与韩寿文父子俩有很大的不同,老子无所不能,儿子无所事事,老子清心寡欲,儿子逍遥浮华。面对韩宪宗的斥责,韩寿文却说:“你父不如我父,你儿不如我儿”,诙谐潇洒不问家事,只顾得自己逍遥自在。韩寿文不行,韩宪宗的两个侄儿韩寿德、韩寿祥也没有管家理事的才能,来到韩宪宗身边后,更是丢掉了庄户人的本性,花天酒地,挥金如土。

    此时,韩宪宗的孙辈有自己这一枝的登举、登朝、登科,韩庆琮一枝有登云、登甲、登镛六人。其中登云、登甲早殇,登朝、登科、登镛尚小,只有长门长孙韩登举隔着父亲,翻版、放大了祖父的精干练达、豪爽大气。1869年出生的韩登举,自幼舞枪弄棒,聪颖好学。虽长相短小肥硕,但从小就能辅佐祖父、父亲治理家务,能身体力行,做些活计,并以权术笼络人心。光绪十二年(1886年),韩登举“幼娶金城候氏女,即效忠微时主家也。然夫妻屡反目,遂以奸出,侯家亦中落,屡丐人居间求覆水,登举终不许,自娶孙氏为继氏”①,后来娶了桦树林子姜家店之女姜氏为妾。

    光绪十六年(1890年),韩登举21岁正式辅佐家业。韩寿文便乐得逍遥,一直居住在吉林西关享受荣华富贵。这一年,韩家仅用一年的时间,将板庙子屯北沟的砂金采完。光绪十七年(1891年),韩家在板庙子屯北沟的东西两个沟岔开掘东井子与西井子,采掘山金,历时15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停采,采金最盛时期是光绪十七至二十年(1891~1894年)。1891年,韩家还在板庙子的小北沟、车马子沟(蛰麻子沟)的中游淘取砂金,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停采。光绪十七至十八年(1891~1892年),韩家在苇沙河北岸的两个支流 —— 鹿角沟和大东沟淘洗砂金。其后,又采掘过几处山金,光绪二十三年(1897)停采。光绪十八年(1892年),韩登科长子韩锦堂生,是称“大少爷”,这一年韩家在吴金沟(今红旗沟)采淘砂金。当时沟口有一村落叫“吴金厂”,即现在的红星屯。

    1893年,正当韩登举准备进一步重整祖业,大干一场的时候,“韩边外”管区内的土匪却蠢蠢欲动。韩登举立即训练队伍,加强军纪,准备剿灭来犯匪徒。

    189312月,有人向韩登举报告:金沙河北岸有土匪打家劫舍,气焰嚣张。在此之前韩登举就派练勇徐景升在界内各县严行搜捕盗贼,此时徐景升受命迅疾赶往金沙河北地区,在一个叫三秃子的地方拿获盗匪张金,起获洋炮一杆。押回江东后韩登举亲自审问,该犯对自己的所为供认不讳。随后,蛟河大围场地方又有盗匪出现,韩登举仍命徐景升前往缉拿,捕获刘占芳(绰号帽缨子)一犯,起获洋炮一杆。紧接着,又在柳树河子拿获盗匪张旬一名,起获洋炮一杆。经韩登举审问,刘占芳、张旬也均供认自己强抢不讳。韩登举派兵出师剿匪,三战三捷,声望大增。

    就在韩登举连剿三匪,获胜归家之时,有自称吴二祖宗的盗匪吴广德又在音木泊子地方出没,韩登举亲率几十名乡勇,不顾天气寒冷,前往捕拿。但及至赶到吴广德出没的地方,仅捕到一名叫纪永发的人,经查为吴广德的工人,追问吴广德去向,称他已进省城躲避。不过,纪永发答应可以作眼线带人捉拿吴广德,但他到底能否作眼线拿贼,或是逃犯吴广德的同伙,难以深求,所以,送人犯张金、刘占芳、张旬并纪永发等四名草供纸,另文移送发审局收讯处理。

    按照“韩边外”的严刑酷法,既然三个盗贼对自己的强抢供认不讳,即可就地正法,并不需要上报官府,但是,和爷爷不同的是,所获匪徒均未就地正法,而是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十

     张相文《南园丛稿》卷五,第2页。

 

 

二日(217)将所拿4名匪首亲自押解送省查办,这和以前是大有不同的。既然已归顺朝廷,韩登举认为就应该按省城的规矩处置盗匪。从此,韩登举每捕获匪盗或缴获枪支均交送官府处置。

    1894年(光绪20年),因韩登举剿匪有功,吉林将军长顺委任韩登举为“吉字军统领”,此时,韩家拥有私兵1000人。

 

第十一节  韩边外时期金厂的发展

及采金工人的增加

 

    在韩宪宗刚刚掌握了夹皮沟矿区的采金管理大权时,直接统辖和经营的采金厂并不多,主要有十三合、下十三合、小线、立山线、大猪圈等十几处,都分布在夹皮沟内,夹皮沟之外的金厂虽有开采,但数量极少,仅处于依附和次要的地位。

 

韩宪宗不满足于只局限于在夹皮沟区域采金,大概从1854年起,就不断地派人四处寻找新的矿源,后来派出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到几年的时间里,探矿者的足迹踏遍了桦甸、安图、濛江等广大地区,发现了许多金矿,并试行开采。

    经过多年的经营,韩边外地区的金厂不断增加。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韩边外管理开采的砂金、脉金矿点后来发展到40余处。其主要金厂有:夹皮沟金厂、二道沟八家子金厂、二道沟东山金厂、苇沙河聚宝山金厂、苇沙河五道岔金厂、苇沙河老西沟(也称老西儿沟)金厂、苇沙河四道岔金厂、苇沙河大线金厂、苇沙河头道岔金厂、三道沟热闹沟金厂、三道沟王八脖子金厂、头道沟流域的金厂、松花江小夹皮沟的砂金矿、色勒河流域的金厂(其中包括板庙子金厂、板庙子河岸平地砂金矿、吴金厂的砂金矿、苇沙河沟口子的砂金矿、鹿角沟(也叫芦家沟)及大桥沟(也叫大车沟)的金厂)、头道溜河、二道溜河、三道溜河等流域的金矿、金银壁河流域的金矿、从金银壁口子至大小沙河口子之间流域的金矿(包括小沙河金厂、海沟金厂、石人沟金厂、韩姚沟金厂、大浪柴河金厂、江沙儿沟金厂子、小营子沟金厂)、安图大沙河流域的金矿、安图古洞河流域的金矿、抚松的娘娘库金矿、抚松汉窑沟流域的金矿、韩边外的小金矿(包括木箕河金厂、木箕河八道河子砂金矿、桦甸县柳树河子砂金矿、桦甸县沙河子砂金矿、桦甸县韩家沟砂金矿、桦甸县嘎河金厂、濛江县那尔轰河金厂、濛江县暖木条子金厂、濛江县(今靖宇市)新开河金厂等。

    在所有的金厂中,最大的是夹皮沟金厂,下设有金库及出沙金的钱库的会房院、挖掘院(包括官井子、民井子、小线井、八人班等)、销费院(包括大伙房及用具房)、招聘院、接招院、洗炼院、

 

 

 

 

 

郎中院和一支武装常备军。夹皮沟的金厂并有细流的矿床采掘,其他几处都是以砂河金为主。同治(1862~1874年)中叶,夹皮沟采金工人已经达到四、五万人,日产黄金500多两(俗称日进斗金),月产黄金15000多两,年产黄金近二十万两。到1880年之前,除了几万人采金,日产量均达五六百两。这一时期,是韩边外产金的鼎盛时期。光绪初年(1875~1876年),在夹皮沟至老金厂一段河岸砂金矿床中,曾采得一块自然大金块,重300两。

    韩边外”以其严苛的统治,鼓励开荒创业,靠劳动谋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一系列善举及金厂的发展吸引了关内难民。他们不惜山高路远,不怕官府堵截,纷纷涌入“韩边外”地区。在“韩边外”发展初期,几乎每天都有上百名流民到夹皮沟地区落脚。此后,“韩边外”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昔日人烟稀少的夹皮沟矿区,商贾奔走,街市繁荣,热闹非凡。

    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1892年,桦甸板庙子金矿采金业发达,商业也很发达。有杂货店50家,饭馆10所,客栈3所,大约有1千住户,人口5千余人,有34千采金人,形成三大市街。

    韩边外地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关内流民及附近百姓。他们纷纷涌入韩边外地区,大量人口的涌入,为韩边外的采金事业的发展和其它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这些人的辛勤劳动,也为韩边外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二节  韩边外的统治制度

 

    韩宪宗在掌握了夹皮沟金矿区的管理大权后,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约”、“法制”,建立了行政、司法、军事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及一系列的经济制度,为其统治服务,以保证其采金矿山的稳固与发展。

    设会房   清咸丰四年(1854年),韩宪宗设立了“总办”和“把头”的办公机关,即“会房”。韩宪宗为总办。当时会房几乎遍布“韩边外”的各个地区。

    夹皮沟金厂丛聚,又是四方交通要冲,是“韩边外”的重要地区,所设会房为“总会房”。“特派韩家近族韩守宪为总办,鲍之显为帮办”①,居住在西大院,共同驻防该地,担任一般管理。据说一旦有事,一声令下,能聚集三四千人。在上戏台韩家修有炮台,周围有十四、五米高,六米宽的土围子,上排“二人抬”若干支,作为防御。夹皮沟会房主要负责管钱、租税。会房内设管帐先生三名,帐目有内部帐、外部帐、往来帐、工人所挣的黄金帐、工人和佃户交租的帐等。除管帐先生外还有保管黄金和粮食的人三名,并有较大的粮囤和副产品的库房。这里还驻扎武装常备军近50人和乡勇团丁50人来保护韩家家产。当时在韩家设有正房十五间,并设有东大院和西大院,东大院为会房和仓库,以及常备军和乡勇兵丁的住处,分东、西、上、下屋共45间;西大院为会房房长及总办,以及先生们和家属居住的地方。另外还有郎中院(现在卫生院),共有三名郎中,一名是内科六品郎中,一名是外科七品郎中,另一名是专治妇女儿童不够档的小郎中,其他还有三名抓药先生。在正房衙门中间有一个10的松木大旗杆,上边悬挂着韩家王国大旗。

    除总会房外,在各采金场等地还设有分会房。会房的首领叫会首。由会首掌握其地方自治实权。凡司法、行政、财政、军政,皆归会首一人兼任。会首由“德才兼备,素孚众望者”②担任。由于韩家对会首“选任得宜”,各地会首都能刑罚严明,恩威并用,劝善惩恶,赏罚分明。会首平时没有

     ②张相文《南园丛稿》卷5,第14

 

 

 

薪俸,其生活费用由韩家默许可从辖地所收的租税中,稍加少许留为己用。各会中心必须设地册簿,将管内居民的姓名、原籍、家庭及耕地数量等,详细记载,以备收税,韩家备有总地册以便稽核。

    据日本人守田利远在1902年所著的《满洲地志》记载,在古洞河的中部有会房一处,当地居民称为大房子。有木造房屋三四栋,会首叫宋西平,年龄已过古稀,当地人都称他为“大爷”。他受韩登举委托管理该地的赋税、矿务、咨讼等一切事务。居民如有咨讼斗殴,或者争地等事件发生时,双方当事人或二人或三五人相对,一同到大房子,分别向大爷陈述情况理由后,由大爷立即判明断案。无理一方轻者会遭到严词斥责,重者遭马鞭抽打,抛于大房子内。

    这里驻有韩家团兵五十余人,常持枪巡逻境内。金银壁所设会房,主管是山东青州人刘占春。因此地为东路的要冲之地,常有马贼出入,有团兵百余人,以防备土匪入侵。头道柳河的山谷中有一团练会房,其会首是山东登州人李义明。此人四十多岁,名望很高,常偕团兵七八人,共驻在会房中。此地原来常有马贼出没,自从有团兵后马贼绝迹。至古洞河以东,虽有马贼偷偷出现,但是却不敢窥视韩家的边境。在那尔轰溪谷中叫西南岔的地方,有大房子三栋,韩家的代表叫马红牙,带领团兵五十余人,担任地方保卫,当地人称他为“大爷”。另外,各山山谷中有住户,以十家、八家为一牌,设牌头一人,由大爷任命。牌头没有其他供给,只是由租粮农户的收入中抽若干。如果牌头管理的农民发生争斗,或有土匪袭击时,到大房子向大爷报告,大爷即派乡勇前去擒杀,因此各地秩序井然。

    在各地的会房,会首职在“规画全局,兼综万机”①并设有副首领二人,由首领挑选学识俱优的人担任,其职责是“辅助首领,襄理庶务”另设书记小使数人,由首领副首领选用,职在分科任事,以听首领副首领之指挥。

    会房又兼具有衙门公堂的性质。韩家通过会房处理境内的民事纠纷,审理各类案件,行使司法权力。会首既是独霸一方的首领,又掌握军事、行政、司法等权利。会房既是韩家四世及各地会首办公的地点、又是开会的场所,也是对采金工人和佃户中有问题的人问罪的地方。同时,韩宪宗还在会房设有“刑法室”,专门用来审问、拷打不法之人。一旦发现“犯罪情由”,即使用木夹、大挂、皮鞭、铁烙铁等刑具进行拷问,随后交给“行刑队”,押赴刑场处决。会房下还设有“收租队”,专门收缴各金股的租税,如有不能按期交纳者,即交付“行刑室”处理。

    设团勇  养家兵  韩宪宗在设立会房的同时,为保障生产巩固统治,利用征收“金沙”即“会经”的办法,建立起一支武装自卫队,即自己的私人武装。“会指养乡勇的会房,经是经费的意思。因此凡居住在韩边外的居民,为了酬谢老韩家的保护交纳这种相当于人头税的会经,每年每人征收金砂二分在旧历四月和八月两期缴纳,形成制度。将会经制度与清朝或中华民国的矿业法征收的矿业税比较,其负担极其轻微,且无官宪的一类的烦累,韩边外的采金者是否可以说韩王国的居民感戴老韩家的恩德。”除此以外,还收其他杂税,每年每户金砂2两。

    韩家军队从第一代韩效忠时期与第二代韩寿文时期,就拥有武装常备军2000~4000名左右,分布在韩家各个矿山、林场、以及会房。到第三代韩登举时期还养兵千余名。另外,还设有家兵。

    韩家的常备武装在建立之初总人数在四五百名左右,很快发展到六百余名。“乡勇”又称“团勇”,是韩家政权的主要支柱。既对外用兵,又参与对内政事。各会房围墙高筑,转角炮楼,设门岗昼夜警卫。正门左侧设有上红下黑,1寸粗,5尺长的军棍,用以对犯规团勇的惩罚。“团勇”每十人为一棚,每棚设一头目,叫“棚头”,总的头目叫“管带”,在兵房子负责的叫“兰旗”,负责派兵遣将。因各会的“团勇”都住在宽大的木板房里,所以大家又称他们为“大房子兵”。常备兵力分别驻

扎在二个本部和七个会房。具体如下:

    地窨子本部      团兵二百余人。

    桦树林本部      团兵百十人。

    夹皮沟会        总办一人,帮办一人,

                    团兵四十余人

    金银壁会        会首一人,团兵百余人。

    古洞河会        会首一人,团兵五十余人。

    帽儿山会        会首一人,团兵十余人。

    梨子沟会        会首一人,团兵二十余人。

    棒锤沟会        会首一人,团兵十余人。

    那尔轰会        会首一人,团兵五十余人。

    据庄金铨《韩边外祖孙三代占据夹皮沟六十年纪略》记载:团兵来源是凡编户内,有男子之家,每户出壮丁一人。从中选拔智勇善斗者,充任韩家的“常备军”。其服装冬夏都是青色便衣,夏天头包青巾,冬天是皮帽子、皮靰拉鞋、扎腿绷,出门带有红色三角形联络小旗,下身扎有獾子皮垫,累了就以獾子皮为垫,坐下休息,不致因寒得病。所有的团兵都携枪带刀,腰系长5寸、宽1寸、上书“乡勇”二字的腰牌。如无此牌而自带铳器者,则视为马贼,必捕而严罚。因此又称之为“腰牌军”。他们平常不出操,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巡逻、查道、站岗、放哨、写会金、写山份、催租粮、打胡子等。这些兵唯韩宪宗之命是听,一声令下,征战杀伐,极其英勇。是韩宪宗保护矿山、抗击官兵、驱逐“马贼”、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其余的壮丁被编入“家兵”,又称“炮手队”或“梆子队”。境内有事,梆子一响,立即赶到。韩家利用这些武装,“击杀盗贼,拘捕犯人,护院保镖”。

    韩家的兵多是山东人,个个精壮,英勇善斗。所有的兵都不发饷,每年二次由韩家发给冬、夏衣服各一套。每年正月,互相结伴到韩家拜贺新年。韩家给每名赏压岁钱一千,并且允许他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免其税课,做为酬劳。而家兵平时,既使私开赌场,借赌收费,韩家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团勇的武器,由韩家发放。兵器库中存有小铳六百挺,抬枪若干。日俄战争中,因与花膀子队相通,俄国的快铳遂为韩家所用。火药库的存量一般不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韩登举在地窨子本部和桦树林子本部建火药库二座。后因库外弹药发火,延及库内,炸死男女二十余人,乃重修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俄国人毁掉,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重修弹药库二座。

    韩家会房的团勇贫富不均,驻守的地区不同,管理的人要求不同,形成了三种情况:

    夹皮沟因比较富裕,所以团勇身穿串绸大衫,头带响圈,双手戴满金镏子,手拿九股折扇,象个阔少爷,后来有的还带着匣子枪,人称“秧子队”。

    金城本部(地窨子)的会勇,因常年为韩家听差警卫,是老边外常住的地方,无勒索机会,兵也比较朴素,所穿衣服极杂,称“花子队”。

    桦树林子本部的乡勇,见到青壮年男子不下地干活就打,见到穿戴好的人也打,见使用花烟荷包或穿花兜兜、花裤腰带的人也打,被称为“棒子队”。

    严打管区内胡匪、窃盗  韩家为了保护财产和居民安宁,对于胡匪不论大股小股,对于窃盗

     张相文《南园丛稿》卷5,第14

 

 

 

 

不论偷多偷少,如有发现一概杀无赦,甚至对有通盗嫌疑的人,俗称带腥的,也是杀无赦。这其中免不了有冤屈者,但是严打打出了良好治安。据《吉林市文史资料》记载:有个江西过来偷牛的,因为是初犯,把耳朵割掉;有个偷了三次大牛的被绑上石头沉到江里淹死;有个叫关玉书的居民,会画假官帖,叫管家徐斌砍头后扔到冰窟窿里。对于在韩家势力范围不抢不夺,规规矩矩的胡匪,韩家不去追究,甚至有的胡匪冬天在韩边外管内“趴风”,夏天再到别处作案。股匪也可以通过他的地盘,但必须事先通知韩家借道。如胡匪金盆洗手,携械投诚,还可以收为团兵。

    自制钱钞  从清时代到民国8年(1919年)以前,韩家范围内所流通的钱币都是自己制造的。主要是用黄金制成的小金元宝。金元宝的数量有五分的也有一两的。此外还有一种用双抄纸折叠成长一寸、宽五分的小纸包,将金砂装入,并在包上写上几分几厘作为货币,即金包。金元宝和金包在韩家领域内进行买卖和流通使用。但韩家去外地购买棉布和食盐、酱油、年货、商品等都是由黄金兑换成当时的货币。后来韩家在外地也有商号和大型的货店,便由这些地方进货,兑换也大都在此完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一日(62),吉林因现钱奇缺,清政府诏准于吉林机器局内设立银元厂,铸造银元,中国开始用近代化机器制造银元。银元厂依照广东、湖北的“龙洋”模式铸造银元,统称光绪元宝。十二月二十五日(1897127),吉林将军延茂通令各属张帖告示:吉林各地开始使用5种银元(指面值为1元、5角、2角、1角、5分而言),如有兑换银元者,可持凭帖、现金赴吉林机器局按官价兑换。但此时,夹皮沟一带的韩边外辖区仍坚持使用自制的“金砂”进行交易。

    民国8年(1919年)以后,吉林省发行的纸币、铜钱、银元等流入韩家领域,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从此韩边外地区金元宝和金包的流通也就被逐渐废除,但买卖黄金仍然盛行。

    韩宪宗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其统治区域的稳定和发展。在吉林南山屏蔽了一个东北近代史上特殊的区域,为吉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十三节  韩边外的金场管理办法

 

    夹皮沟金矿在开采之初,金山无主,采矿场随意开采。每逢富脉,有利则聚,争先趋集,纷纷开采,而一旦矿老砂殘,众又无利则散,各奔他处。因而整个夹皮沟的采矿业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韩宪宗在1854年当上采金自卫团团长后,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金场的管理。

    首先,韩宪宗承接了孙继高、马文良实行的把头制管理办法,并加以发展,在夹皮沟金矿建立起以把头制为基础的组织系统和约定俗成的依附关系。把头制分为三级:韩宪宗为“大把头”,又称“总头目”,君临万方,同时设“二头目”、“三头目”,作为辅佐,由“总头目”、“二头目”、“三头目”组成“政厅”,作为管理生产和排解民纷的总管机构。夹皮沟中所有的大小金股,各自组成相对独立的单位,由韩宪宗“所任命之总办统辖之”①,“总办”下辖若干名“把头”,“把头”即坑内从事管理工作的头,分大、小班进行采金。金把头管理的小班有2050个金工,大班达50100个金工,在把头的率领下有组织地进行黄金生产,构成了把头制的基层单位。这些把头都是

①《满洲通志》第十一章,矿业。

 

 

 

 

 

“或受雇主委托,或输出己资以招集流亡,各执其股,彼乃坐收余羡以为利。”①同时,在“大把头”与矿工之间有着约定俗成的依附关系。“大把头”的权力很大,也负有一定的义务。他“对团体成员中犯罪者,有笞责以至活埋绞杀之权,同时有保护病残孤寡之责,团体成员可以自由离去,加入别的团体,但既出断不许复归”;矿工采金若无所获,“大头目养之,但无报酬”;“团体成员为官府逮捕者,大头目负责保护其家属”。大头目有保护矿工的责任,也有最高的裁判权力,“裁判权专属于政厅,而死刑之宣告,由韩氏决定。”②

    韩宪宗还一改往日的状况,把所有矿区的金矿分成两类,一类为“官井子矿区”,一类为“民井子矿区”。所谓“官井子”是由韩家派人直接管理的一部分坑口,如十三合、下十合、四方井、八人班、小线等37个坑口。这些坑口的采金工是韩家雇佣的,每月由韩家支付工资,产金归韩家所有。据《北满金矿资源》载:韩登举时代,小班的金把头月薪砂金4两,大班的金把头月薪没有准数。采矿夫月薪按出工时间计算,工作4小时称为一班,工作8小时称为二班。干一班给砂金6分,干二班给砂金12分。采金工所采黄金过秤后交给会首,逐级上交。金工的住宿、吃饭费用由韩家供给,以保证金工的生活。所谓“民井子”,就是韩家租给别人管理开采的坑口,如东驼腰子的38个坑口、北山东区立山线的33个坑口,北山西驼腰子的42个坑口、南山民井子(即大猪圈坑口)的6个坑口。这些坑口是由租佃人招募采金工人开采,租主每年定期向韩家交纳租金。采金工缴纳“会经”,但同时缴纳采金税,实行“抽山份”制度,产量少的缴纳十分之一,产量多的交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

    韩家经常派人查看采金情况,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两次查定采金量,年收金份约15万两。

    随着采金业的扩大和经营管理的加强,韩宪宗对采金程序也作了调整,使其不断地系统化、合理化。经调整后的采金程序大致分为五个主要环节,即凿岩、运矿、排水、粉碎和洗炼,每个环节都完全靠笨重的手工劳动,并以专人或专组负责。

    凿岩方法上,无论是露头或是坑内采矿,都使用原始的“火烧法”。即将木柈子或木炭放到一处矿脉上,引火焚烧,工人们全部撤出,再到另一处矿脉进行引火焚烧。当矿脉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后,泼上冷水,使矿石炸裂或酥松,矿工们再用810的铁锤把长34尺、宽6分的钢钎砸进岩石中,将矿石全部撬下来,所撬的厚度3~40生地,能凿下来3~4吨矿石。这种原始的“火烧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年,才有了火药和雷管,改用爆破法。但是打眼仍然是手工操作,每人每班可打两尺深的炮眼8~10个。

    运矿,是极其辛苦的劳动。运送矿石都是以背扛为主。矿工们将采下的矿石,在坑内粗略的加以手选,将粗糙的矿石,装入铁背筐或麻袋形状的牛毛毯子中或背筐形的篰箩内,用3~5人,每人每次背六七十斤,将矿石背出坑外。斜井的矿石搬运还好一些,竖井更为艰难,矿工们要沿着湿漉漉的绳制软梯摇摇晃晃往上爬,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非死即伤。加上韩家采掘的方法非常原始,不讲什么正规作业,凡有金线的矿脉,找品位高的地方采,采取哪有哪打,哪有哪采。坑道规模非常小,有的坑道高只有长12,宽14,深数10。上下设梯,顶部以坑木支护。他们不考虑运输条件,只要人能进去就行,所以矿工们称之为“韩家狗洞子”或“边外的小狗洞子”。再加之废石和含金率低的矿石采取坑内消的办法,即被遗弃在坑道内,坑道十分狭窄,运矿很不容易。所以,在边外坑口下过几年坑的老工人都有驼背现象。运出坑外的矿石,再进行一次精细

①《东三省政略》,边务,第1页。

②《满洲通志》第十一章,矿业。

 

 

 

 

的手选,将质量较高的矿石,再装入片毛毯子之中,以牛车马车送往金房进行洗炼,牛车之装载量每袋以5~60斤计算,可装入30口袋,能载1500~1800斤。

    当时照明的方法是工人上班下坑时都用豆油灯,每人拿一个。在每个掌子头或采矿场附近都用松木明材当做照明,这样就比较亮一些,其他什么照明设备都没有。但是在当时坑内的通风是原始的,比较良好,因坑内开掘的不深。

    排水是将坑道内的积水吸出坑外。排水方法极其原始,所用人工很多,排水工人都是20~40岁的青壮年强劳力。如斜坑的排水方法,是在坑道出口至斜坑的底层的旁侧分段安置2尺左右高的盛水木槽若干,每个木槽由一名工人负责,手持两个木瓢,相互将底层的水盛入瓢内,往上段的水槽中注入,依次逐段掏水。如果斜坑深30时,每班就需要15名排水工,如果以三班交换制计算,即需人工45名。当时将排水工称做打水的,每月支给工资金砂35厘,总的排水费用,每片支出金砂1575厘。

    韩边外竖坑的排水方法,韩登举时期比韩效忠、韩寿文时所有进步,其主要工具乃是使用辘轳,辘轳是在粗绳的下端系着用柳条枝所编的桶形物品(大点的柳罐斗)由坑底汲水旋转辘轳把,将柳罐向坑外把水排出。柳罐溶水量为50斤,坑外的捲扬工人数,依登坑之深浅及排水量的多少而不同,普通由2~4人,井底掏水工人2名,竖坑的排水工人,每半点钟交替休息一次,每月工资与斜坑相同,普通旧竖井的排水深约40~50,依此种辘轳排水约深50尺为最大的限度,竖井上下的情况,用绳制之60尺长的软梯,才能下到竖井的底层。

    矿石的粉碎,是将送入“金房”的矿石,洗选后在火炕上烘干后,由人工粉碎。开始是用锤子砸,后来改用石碾子磨,把大块的变小,小块的碾成颗粒粉末。

    洗炼是淘洗和冶炼的总称。粉碎后的矿石叫“面子”,再上“鎏房”过“鎏子”。从鎏子(木槽,淘金器皿)上口加水、用铁棍不停地搅拌,取出含金的细砂,放入簸箕中淘洗沙出金粒,再送入“伙房”用耐火坩埚冶炼后,铸成金条或金元宝,统称为金砂。

    据《北满金矿资源》载:1890年,桦甸县夹皮沟金矿,山金练制方法是把运来的矿石搬进沙子房,充分干燥,并将其压碎成大豆粒大小,然后,在碾房以驴驱动花岗岩石臼,把粉碎后的细粉送入鎏金房,在鎏金房设有涤板及淘汰盘,利用流水选砂金。

    当时,虽然生产技术还很落后,但经过韩宪宗调整生产环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韩宪宗加强矿山管理的诸多措施中,还有一些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直接来源于山里人的生活习惯。如韩宪宗曾不惜重金,大兴土木,在夹皮沟等地修筑了山神庙、关帝庙和火神庙等庙宇,要求采金工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都要到庙上焚香祷祝,乞求神灵保佑人安金丰。他还规定,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些音或义不吉祥的字眼不准使用,而以其它字眼代替。如坑的涵义与坟墓相连,所以不准说“坑”,必须以“井”字或“洞”字代替。所以不分竖坑或斜坑都称为“井”,普通将竖井叫“立井子”,斜坑叫“坡口洞子”,一般坑道叫“洞子”。斜坑坑道叫“顺洞子”,水平坑道叫“横洞子”,将为探矿而开掘的小坑或山洼处,特叫“查头完或窑子”。又如石头的“石”字与“尸体”的“尸”字同音,因为不吉祥,所以一律不准说“石头”,一般将其称之为“毛”,“落石”要说成“落毛”,“落盘”要说成“片毛”、“片帮”等。

    另外,还有一些习惯用语。韩家地区的矿工们,把由乳白色石英组成的,处于金矿脉外侧地带,不含有金子成份的白石头叫做白盖子,即白马牙子石。把由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的硫化物与石英粒的混合物而构成的部分称做砂子。把矿脉接近母岩的部分或母岩与矿

 

 

 

 

脉相互交杂的地方,叫做毛皮子。把“山金”叫“线金”、“脉金”或“岩金”,“砂金”叫“河金”,不管金或砂金,金的总称作“金砂”。

    总之,在韩宪宗的经营下,夹皮沟金矿的采金范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山管理不断加强,生产秩序也不断完善。从而使产金量不断提高。到同治中叶,产金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当时,“韩边外”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论何人何矿采到金疙瘩或发现金山,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据说,在同治中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据统计,在同治年间,夹皮沟金矿日产金五百余两,月产金一万五千余两,年平均产金六万两(1875公斤),实际年产金十万两以上。因此,可以说到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夹皮沟金矿的藏金滚滚向外流淌。

 

第十四节  韩边外时期地界和矿产资源

 

    夹皮沟金矿的矿脉其实是源于金银壁岭,因此确定划分矿界十分困难。但当时,当地人一般认为东部是以金银壁岭的最高峰为界,西面以下戏台为界,南面以金银壁岭南山为界,北以小北沟北山为界。这是夹皮沟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地区,也是其最初的采金范围。后来经过发展,韩边外时期夹皮沟金矿区的范围更加广泛,其势力远达延吉、安图、濛江(今靖宇)、抚松等地,占据桦甸的四分之三。夹皮沟的产金,在其东南经金银壁口子、五道溜河、浪柴河到汉窑沟大约一百五十里沿途一带都发现有砂金,再有夹皮沟往西北走,经老金厂、板庙子、色勒河、猴岭到木箕河一带沿途一百六十里亦有丰富的砂金。另外这一带脉金资源也非常丰富。

    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夹皮沟附近的地质属于花岗片麻岩系,由包含肉红色正长岩的花岗片麻岩及角闪片麻岩组成。它的形成时期大概是侏罗纪末叶乃至白垩纪中叶。

    据《桦甸县志》记载:夹皮沟金矿的地质是原始界的片麻岩系。脉岩主成分为板状的乳白色石英及肉红色石英,并含有柘榴石,黑、黄、白各色云母,及绿泥石,且渐有辉石发现。矿脉母岩系眼状结晶片麻岩,而少量黄铜矿、多量黄铁矿,与自然金并产于脉岩之中,矿山地层皱曲异常,系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矿脉自西北而倾向东南,由小北沟北山与金银壁岭相联络,其脉势上下左右曲折甚多。

又据《北满金矿资源》记载:夹皮沟金厂主要的金矿脉群分为南北两群。南群总处长约3000即约10000尺,北群延长约4001320尺,因而可知矿脉延长总计3400,即11320尺。南群矿脉有13条,矿脉厚度有大有小,官井子最大,铺山盖过去露天开采时厚度有4050尺。八人班厚度1030尺,小线厚度达30尺。这个金矿脉夹杂着层状的普通的花岗片麻岩或角闪片麻岩,矿床的走向倾斜是与母岩的片理相平行,向北八十度东走向,大概向南南东3035度倾斜。北群的矿脉有4条。其厚度为16尺,最厚有7尺。这个金矿脉的种类、走向、倾斜等与南群略同。

    矿夫等根据金矿脉的构造,将矿脉分为白盖子和砂子等。所说的白盖子由乳白色的石英组成,不含金子的成分。所说的砂子主要是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石英粒的混合物,集中含有金银硫化物的部分。黄铁矿又叫白硫黄,黄铜矿又叫黄金硫黄,方铅矿又称黑硫黄,

 

 

 

 

 

 

对黑硫黄的称呼还有喷头。一般黄铜矿中含金量最多,黄铁矿中含金量少,方铅矿中不含金,含银量多。黄金硫黄多的砂子含金率高,白硫黄多的砂子含金率低,黑硫黄多的砂子不含金子。黑硫黄不含金,因此又将它叫做石头。

    矿工仅选硫化矿物部分送入“金房子”或“金班儿”,放碾子上用砣子磨成砂状之碎粉,也称其为砂子,砂子的含金率是以每篰箩砂子含金多少表示,夹皮沟是每篰箩砂子能出金三厘。

    所谓篰箩,是以柳枝编成扁平状的隆形物品,将砂子装入其中,其重量约60斤,韩边外地域内的金、银重量,以“两”为单位,记载方式为几两几分几厘。

    前面所说的碾子与砣子,《北满金矿资源》有这样一段关于碾子底及砣子的产地的记述:

    从夹皮沟的大房子经立山线,上溯至小北沟的水源处有土门岭。土门岭是苇沙河支流宝戏台北沟及小北沟、金银壁河的支流碾盘沟、三道沟的支流石匠房子沟与其相背对的水源地。从此处沿石匠房子沟向西北西下行,到姜家油坊,旁边有石匠房子。此处的石匠房子沟的右侧的小山,是由黑云母花岗岩及角闪花岗岩组成,自古是碾子底及砣子的采掘之处。夹皮沟距石匠房子15华里,其运搬(即运输)完全靠雪橇冬季运行。据了解不论是夹皮沟,还是老金厂、板庙子、二道沟上游等处也都靠雪橇搬运。此花岗岩从石匠房子经碾盘沟、金银壁河的砲台子店以北,似乎都有连续分布。

 

碾子与砣子

 

 

韩登举时代的价格是碾子底金沙3两,砣子是金沙3分。碾子底为扁平的圆柱形,是由半径29寸,厚度8寸的花岗岩组成。砣子是由细长的圆柱形,半径9寸,长27寸的花岗岩制成。此外,在碾子底周围附有宽11寸,厚15分的圆形木板,以便于处理碎粉。

    在宝戏台北沟中部有把天然的花岗片麻岩稍加雕琢就成碾盘使用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押金碾子。

    从《北满金矿资源》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夹皮沟采金的盛况。

 

 

 

 

 

第十五节  韩边外地区的产业、气候及风俗

 

    韩边外一带的产业,最主要的是采金业,其次是伐木业、狩猎业、人参采取业。在韩边外开采之初,农业只不过是作为副业以丰富餐桌,因此并不是主要的产业。虽然后来韩宪宗在配合清军镇压乌痣李及南山人民反清丈斗争后,清政府赏韩宪宗“六品军功”,韩宪宗“招民垦荒”,开垦了大片的荒地,但与其他各业相比,还是不占有重要地位,仅能在村屯附近的山洼谷沟地区见到少数耕地。据说,由今天的大猪圈坑口向上爬上山岗往东走数百米,有一个叫做小房的地方,就是韩边外时期种菜的地方。而韩边外时期的畜牧业更是微乎其微。

    长白山丰富的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到处充满着宝藏,等待着人们去采掘。韩边外时期沙金在其领地内随处可见,非常著名的有夹皮沟、头道岔、二道沟、蜂蜜沟子、东南岔沟、金银壁、王八脖子、大沙河、古洞河、石阴沟、黄泥河子、那尔轰、荒沟、梨子沟、头道溜河等,真的是不胜枚举。据《满洲地志》所记:这些被采取的沙金,大多被卖到吉林府,由于山东人占了从业者的多数,因而,有不少人将沙金藏于包袱内,带回山东省,在芝罘销售。所以在吉林及芝罘的钱铺及其杂货铺中,挂着收买沙金的招牌,每年旧历正月前,其成交已达巨额。韩边外时期的脉金更是丰富,有的时候竟能采到大的狗头金,即自然金。

    韩边外地区,居于第二位的是伐木业。长白山各地森林密布,在山林地带,兽畜群栖。各地都有专门从事猎捕业者。也有随季节的变化,偶而捕猎的人。他们有的是单人猎捕,有的是几人合伙猎捕。枪和猎狗往往是他们必备的猎捕工具。冬天的雪橇(爬犁)更是他们必备的工具。也有的捕猎者除了枪以外,什么也不带,徒步进山,打些小的猎物。这些狩猎者有时还在山上用树木做墙,前开一门,门内空地斜向下挖一长宽约一丈余的坑,盖上树枝,或不挖坑,只在内搭简易的住处,叫做窝棚。主要猎物有:虎、熊、豹、鹿、狍子、獾子、狐、狼、灰鼠、麝等。

    各处山林中,野生人参众多。在各处都有众多的采参者。他们三五成群,由一人担任参把头,其他人做边棍,每个人之间拉开一定距离,手中拿一木棍,俗称梭拨棍,在森山老林中拨草寻参。无论谁发现了山参,都要大声呼喊“棒槌”,其他听到的人必要问:几品叶?发现者回应是几品叶。然后围着山参,用钎子等细细地将人参挖出,采取青苔等将其包好。在韩边外时期,喊山挖参人的喊声有时是“此起彼伏”。另外也有不少从事栽种人参的。

    韩边外时期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豆类(黄豆、绿豆、小豆)、高粮及粟四种,其次还有荞麦、大麦、小麦。每年一熟,在春季四月清明节前后播种,九月中秋节前后收获。产粮一般足够居民一年食用,遇到灾年就得向外求助。粮食断绝时,只得挖食野菜、野果、树芽、草皮充饥。烟草却到处都有,每年向吉林运送,获利很大。在吉林城,韩边外地区的“南山烟”非常有名。

    在松花江流域还盛产各种鱼类,如鲤、鲫、草根、胖头、细鳞等。沿江居民捕捞食用,或出卖获利。

    韩边外地区各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兴盛,买卖往来频繁,但专门从事商业的人并不多。居民往往是将自家的各种特产等,通过舟船或车子运往吉林府,回来时带回所需的棉花、烧酒、灯油、火柴等日用品。有的人是以物易物,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人将日用小杂货担在肩上,往来穿梭于各地,售于居民。这些人被人俗称为“货郎”。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物价很高,尤其是挖金者需要的烟、酒及其它必备的用品,价格更高。

    通货是韩家自制的。主要是黄金,小金元宝有五分的也有一两的。还有一种用双抄纸折叠成长一寸,宽五分的小纸包,将金沙装入,并在纸包上写上几分几厘,在韩边外区域互相通用。但去外地购买物品则用黄金兑换货币。

    韩边外地区交通不便,从金银壁口子到吉林府水路仅有一条通路。夏秋之季顺松花江可通舟船,到达吉林城。冬季冰面上可行爬犁。旱路也只有一条通路通到吉林城。由于森林密布、原野相边、荒无人烟,车马难行。被人们形容为“羊肠鸟道”或“蚁孔之道”,初来之人,如没有向导,是很难进入或走出韩边外地区的。

    据《满洲地志》载:韩边外领地内冬季长,多刮北风,雨雪几乎无期。寒暑变化与山东省比较稍有差别,冬季要比山东省早一个月。进入九月,开始见白霜,十月草木开始干枯。当时,夏季到最热时穿单衣,每年仅有十余天。冬季必穿皮裘、棉衣,才能御寒。冬天的风一刮起,吹到人的脸上、身上是刺骨的寒冷,吐口唾沫能成丁。一般住房是以木材为墙,外涂泥土,用草茎树枝成院儿。居民多是山东人,因此佳节祝日、婚丧嫁娶与山东省无异。常吃玉米面制成的饼子,也吃高粮、黄米等,副食多为蔬菜,只到新年及其他佳节时,才能吃肉类、面食,所饮之水均为山间溪流,清冽甘甜。

版权所有: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公司    吉ICP备05001162号
技术支持:吉林市捷林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访问量:

吉公网安备 22028202000001号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公妇仑乱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对白刺激的老熟女露脸

品牌简介

{转码主词}